
摘要
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形式,通过在用户建筑物屋顶、空地等场地部署光伏组件实现太阳能发电,相较于传统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,具有布局灵活、建设成本低、能效高等显著优势,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环境影响。该类电站主要由光伏组件、逆变器、支架系统、电缆及监控系统等核心部分构成,其中监控系统作为电站运维管理的关键中枢,承担着实时监测、数据分析与故障诊断等重要职能。本文以浙江安吉成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3234.465kWp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,详细阐述安科瑞 Acrel-1000DP 分布式光伏监控系统的应用方案,包括项目设计、技术配置、系统结构及核心功能,验证该系统在提升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效率与可靠性方面的实际成效,为同类工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与运维提供参考。
关键词:可再生能源;分布式光伏;工业屋顶光伏;光伏监控系统;运行优化
01 项目概述
浙江安吉成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 6 月,是一家专注于螺旋节能灯毛管生产的化企业,拥有全自动生产线、雄厚的技术实力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,专注于环保型产品研发与生产,契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导向,属于政府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。
为响应国家 “双碳” 战略,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,该公司携手湖州翔傲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3234.465kWp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(以下简称 “本项目”)。项目选址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溪龙村凉亭岗自然村,充分利用企业现有 6 个厂房屋顶(总面积约 24000 平方米)进行光伏组件铺设,采用 “全额上网” 运营模式。
经测算,本项目首年预计发电量可达 304.77 万 kWh,25 年总发电量预计为 7106.03 万 kWh,年平均发电量 284.24 万 kWh。在环保效益方面,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932.31 吨,减少二氧化硫(SO)排放 85.27 吨、氮氧化合物(NO)排放 42.63 吨、粉尘排放 773.13 吨,同时降低二氧化碳(CO)排放 2833.87 吨,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 “双碳” 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。
02 用电现状
浙江安吉成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采用 10kV 电压等级供电,现有 1 座 10kV 降压配电房,配变总容量为 630kVA+250kVA,电源引自 110kV 溪龙变电站 10kV 溪工 202 线 #2+1 杆,计量方式采用高供高计,供电系统运行稳定,可满足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条件。
图 2.1 一次主接线图(现状)
03 分布式光伏设计
本项目总装机规模为 3234.465kWp,核心设计方案如下:
- 组件选型:选用 585W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,共计 5529 块,单晶硅组件具有转换效率高、稳定性强、使用寿命长等优势,可充分提升屋顶空间的发电效率;
- 阵列配置:采用串并联组合方式构建光伏发电阵列,根据屋顶结构与组件布局,每 18-26 块光伏组件串联为 1 个光伏组串,共设置 298 个并联组串;
- 逆变器配置:配备 10 台组串式逆变器,容量分别为 320kW/196kW/230kW,逆变器输出电压为 0.8kV 低压交流电;
- 接入方式:通过变压器将低压交流电升压至 10kV,经开关站接入 10kV 电网,采用 “全额上网” 模式实现电力消纳,确保发电收益*大化。
图 3.1 光伏接入系统示意图图 3.2 光伏组件布置图
04 技术方案
本项目在电气设备配置与系统架构设计上遵循可靠性、安全性与智能化原则,核心技术方案如下:
4.1 核心电气设备配置
4.1.1 一次电气设备
新建并网点光伏开关站配置 2 台 1600kVA 干式变压器,7 台高压柜,以及交直流屏、综合保护屏、远动通讯屏各 1 面,为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。
4.1.2 二次电气设备
- 线路保护装置:实时监测电流、电压等电气参数,针对过载、短路、接地故障等异常情况,快速切断电源,有效防止设备损坏与火灾风险,保障电气系统安全运行;
- 防孤岛装置: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,在电网失电时,于规定时间内快速切断分布式电源与电网的连接,避免孤岛效应引发的电压频率不匹配、设备不可控等问题,同时具备高频、低频、过电压、低电压等多重保护功能,保障电力系统稳定;
- 故障解列装置:实时监测电网状态,当检测到短路、过载等故障信号时,立即将故障单元与电网隔离,防止故障扩大,确保其他正常单元持续供电,保障用电稳定性。
4.2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
配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,实时监测光伏系统接入电网后的电压偏差、频率偏差、谐波含量、三相不平衡度等关键指标,涵盖稳态与暂态状态监测。该装置可及时发现电压波动、谐波污染等电能质量问题,向运维人员推送告警信息,同时具备数据记录功能,为后续故障排查与电能质量治理提供数据支撑,确保供电质量符合电网标准。
4.3 Ⅱ 型网络安全监测装置
为保障光伏监控系统网络安全,配置 Ⅱ 型网络安全监测装置并搭配探针软件,实时监测系统网络流量与数据包,通过深度分析识别潜在网络安全威胁与异常行为,及时发出告警并采取防护措施,有效抵御网络攻击、数据泄露等风险,为系统可靠运行提供网络安全保障。
05 系统结构
本项目采用安科瑞 Acrel-1000DP 分布式光伏监控系统,该系统基于国产操作系统开发,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,分为站控层、通信层与设备层,各层级功能明确、协同联动:
5.1 站控层
作为系统的核心管理中枢,负责对整个光伏电站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。操作员可通过站控层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,开展数据分析、处理与存储,实现对发电过程的智能调度与优化,提升电站运营效率。
5.2 通信层
承担信息传递与数据交互功能,确保站控层与设备层之间、各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协同工作。通信层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,可适应不同规模与场景的应用需求,具备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,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实时性。
5.3 设备层
涵盖光伏组件、逆变器、传感器、执行器、控制器等各类硬件设备,负责采集现场发电数据、设备运行参数,并执行站控层下发的控制指令,是实现光伏发电自动化运行的基础。
图 5.1 系统拓扑图
06 现场实施情况
本项目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开展现场施工,核心设备与设施安装规范、布局合理,以下为关键现场图片:
图 6.1 预制舱(高压室、低压室、二次设备室)图 6.2 高压柜图 6.3 二次设备组屏
07 系统功能
安科瑞 Acrel-1000DP 分布式光伏监控系统具备丰富的核心功能,全面覆盖光伏电站运维管理需求,具体如下:
7.1 实时监测功能
系统可直观展示光伏电站一次系统图,实时采集并显示各类运行数据,包括开关柜、故障解列装置、防孤岛装置等设备的电压、电流、功率等关键电气参数,以及断路器、手车的分合状态等设备运行状态,实现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可视化监控。
图 7.1 实时监测界面
7.2 逆变器监测功能
作为系统核心功能之一,逆变器监测模块专门负责收集、分析与处理逆变器运行数据,包括输入输出电压、电流、功率、温度等关键参数。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,用户可及时发现逆变器运行异常,开展故障诊断与维护,保障逆变器稳定运行,提升整个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与可靠性。
图 7.2 逆变器监测界面
7.3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功能
系统可对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进行持续监测,管理人员通过界面实时掌握各监测点的通信状态、A/B/C 相电压总畸变率、三相电压 / 电流不平衡度百分比、正序 / 负序 / 零序电压 / 电流值等关键数据,及时发现并消除供电不稳定因素,确保电能质量达标。
图 7.3 电能质量实时数据监测界面
7.4 调度上传功能
系统通过远动装置、纵向加密装置将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、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安全上传至湖州地调,满足电网调度管理要求。结合网络安全监测装置与探针软件,实现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防护,确保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与安全性。
图 7.4 数据上传调度界面
7.5 电力安全防护功能
为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,在项目验收前针对监控主机、交换机、远动网关等关键设备开展网络安全测试:
- 监控主机:检测网络白名单、登录事件、关键目录 / 文件篡改行为,识别非法端口、网络外联等安全风险;
- 交换机:验证配置变更、用户名密码修改、登录事件、网口状态变化、设备离线 / 上线等场景的防御能力,确保抵御网络攻击;
- 远动网关:重点检验数据传输安全性,包括网络白名单、登录事件、关键文件篡改防护、网络外联与非法端口管控等功能,全面筑牢系统安全防线。
图 7.5 网安设备安全功能验收界面
08 结语
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载体,凭借其资源利用率高、环境影响小、布局灵活等优势,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成为企业实现节能降碳、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。该类系统通过在工业厂房屋顶部署光伏组件,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既可为企业自身供电,也可通过 “全额上网” 模式实现电力消纳,兼具经济收益与环境效益。
光伏监控系统作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 “智慧大脑”,对提升电站运行效率、保障运行安全、降低运维成本具有关键作用。本文通过浙江安吉成新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3234.465kWp 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实际应用案例,验证了安科瑞 Acrel-1000DP 分布式光伏监控系统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。该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,具备实时监测、逆变器管理、电能质量监测、调度上传、网络安全防护等全方位功能,能够实现光伏电站的智能化、精细化管理,有效提升电站运行效率与可靠性。
未来,随着分布式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储能技术的逐步融合,分布式光伏监控系统将向更智能、更高效、更集成的方向升级,进一步提升用户用电自主性与电网独立性。本文的研究与应用实践,可为同类工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设计、建设与运维提供参考,助力分布式光伏产业的规模化、高质量发展,为 “双碳” 目标的实现贡献技术支撑。